大家都在搜

李泌(神童李泌贞元困藩之策)

787年,吐蕃数十万大军来袭,长安震恐,唐德宗忧心忡忡,宰相李泌说,“我可以不用大唐兵马,就可解决吐蕃困扰”,德宗大喜,连连追问原因,李泌就是避而不答。

吐蕃宰相集结十数万大军,并联合羌族和吐谷浑部落,大举攻打长安不远的陇州,吐蕃的联合兵团号称“连营数十里”,

消息传来,震动长安,德宗忙派大军前去抵御,

两天后,吐蕃军掠夺了长安附近的三个县,将百姓屠杀大半,其他人砍掉手脚,挖掉双目,让他们自生自灭,俘虏了一万多年轻男女带回吐谷浑部落做奴隶,

吐蕃将领嚣张的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对着东方磕头”,结果一万多人恫哭,悲伤不能自已,自杀者数千人。

吐蕃满意的带着战利品回去了,

然而,这群野蛮人的胃口还没满足,又折回来攻打陇州,被唐军打败退了回去。

德宗听到吐蕃军撤了回去,大舒了一口气,但是想到吐蕃年年都来攻打,动不动就威胁长安,让长安老百姓人心惶惶,必须想想个办法,彻底消除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这天,德宗跟李泌谈到边境问题,李泌说道,“臣有一个办法,可以不费大唐一兵一卒,彻底解决吐蕃的问题”。

德宗闻言大喜,忙问对策,但是李泌却迟迟不开口,德宗急坏了,

李泌的办法其实是通过外交手段,派出使臣跟吐蕃周围的回纥、南诏、大食、天竺等四个国家结盟,利用这些国家跟吐蕃之间的矛盾,使它们调转枪口对付吐蕃人,最起码让他们中立,这样可以让吐蕃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就可以逐步削弱它的实力,让他们无力征讨大唐。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需要很多优秀的外交家,也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很长的时间来执行,但是,这件事最大的阻力,并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内部,那个阻力就是德宗皇帝本人。

因为德宗皇帝跟回纥有很大的仇,

当初德宗还很年轻,作为皇位继承人,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回纥登里可汗带兵来帮助平叛,在回纥军营里,登里可汗让德宗行拜舞礼,德宗受到了羞辱,亲信韦少华等人被杀,差点就回不来了,

所以,李泌不能直接说,说了必然被驳回,但是又不能不说

不久后,机会终于来了,回纥的可汗合骨咄禄多次派遣使者来唐,请求与大唐和亲。

毫无疑问的,全部都被德宗拒绝了。

就在这时候,边境的将领上书说,边境军中缺少马匹,请求拨款买马,但是德宗没有钱,而且,马匹价格是原来的十倍之多,德宗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李泌趁机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让马匹的价格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那样军队就不缺马了”

其实呢,马匹价格高,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德宗断绝了跟回纥的关系,没有回纥的马匹,马价自然高昂了。

德宗连忙问李泌的方法,

李泌说,“陛下要保证不生气,能为了天下苍生江山社稷委屈自己,我才说出我的计划”

德宗说,“你只管说”

李泌说,“陛下,只要北和回纥,南连南诏,西结天竺大食,就是使吐蕃陷入困境,而且,马匹的价格高昂,原因在于陛下关闭了跟回纥的互市,只要同意跟回纥和亲,开启互市,马匹自然就降价了,”

还没等李泌说完,德宗就黑着脸打断了,“其他几个国家按你说的去办,回纥绝对不行,你不要再说了”

李泌说,“我就是知道你的反应,所以一直不敢提,但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困局,就不得不说,其他国家是其次,回纥才是最重要的”

德宗说,“你的话我都听,唯独这件事不行,只要我活着就不可能,留给后代去解决吧”。

李泌说,“陛下是因为当年陕州之耻不能释怀吧?”

德宗恨恨的说,“没错,韦少华他们为了朕在回纥受辱而死,只是现在国家有难,没有机会报仇罢了,朕又怎么可能和回纥和解?你不要再说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一般人肯定就知难而退了,但李泌不会退,

李泌说,“陛下,杀死韦少华的人是回纥的前任可汗,登里可汗,而登里可汗就是被现任可汗合骨咄禄杀的,按理说,合骨咄禄也算是替陛下报了仇,陛下应该感激他,怎么会和陛下有仇呢?”

德宗瞟了瞟李泌,揶揄道:“照你这么说,与回纥和解就是对的,朕肯定就是错的了?”

李泌说,“也不是说陛下错了,只是陛下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置江山社稷不顾,臣不敢迎合陛下,到时,又有什么面目去见肃宗代宗?”

德宗看着李泌,缓缓说道,“你让我好好想想再说吧!”

李泌知道,这就是忽悠人的,如果李泌不坚持,这件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接下来半个月,李泌每天跟德宗提一次,德宗始终不点头。

李泌没办法,于是祭出杀手锏,对德宗说,“如果臣的计谋陛下不听,那还是请陛下让我归隐山林吧!”

德宗慌了,“你看你,说话就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说走,我又不是不听,而是要跟你讲道理嘛”

李泌说,“陛下愿意跟臣讲道理,这是社稷之福啊”

德宗说,“我可以委屈自己,但是总觉得对不起韦少华他们”

李泌知道,这又是借口,于是说,“陛下,依臣看来,陛下没有对不起韦少华他们,而是他们对不起陛下您”。

德宗一愣,“为什么这么说?”

见德宗落入圈套,李泌开始了他的一场完美的诡辩

原来几年前吐蕃宰相尚结赞被唐军打得全军覆没,唐德宗趁机派三路大军前来围攻吐蕃,尚结赞只好派遣使臣向大唐求和,德宗知道这只是吐蕃人的缓兵之计,于是断然拒绝。

尚结赞一看此路不通,又派人携带一份厚礼去见马燧,“只要将军停止进军,并接受和谈,吐蕃将侵占的城池拱手奉还”,马燧接受了厚礼后同意了请求。

他认为,既然出兵的目的就是要夺回被占领的城池,现在吐蕃人愿意主动归还,那又何必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呢?

马燧这一路大军随即驻军,不再向吐蕃境内推进,同时上书德宗,极力主张与吐蕃议和。

朝中的文武大臣就此分成两派:主战派是李晟、韩游环,宰相韩滉;主和派是马燧和另一个宰相张延赏。

李晟和韩游环坚持认为:吐蕃人如豺狼,向来无信,弱的时候求盟,强的时候侵略,此时求和,必定有诈”,德宗对此深以为然。

而韩滉是德宗的财政大臣,为了加强德宗的信心,更是主动提出与吐蕃开战的军费由他去筹措,不必德宗操心。

德宗于是否决了马燧的议和要求,并敦促他继续进兵。

787年春,正当主战派准备大举进攻的时候,韩滉染病身亡,主和派趁机发起反攻。

当时,德宗对功高震主,且威望很高的李晟早已生出猜忌之心,李晟又是宗室子弟,所以,他很不希望李晟在此次对吐蕃的作战中再次立功,而主和派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

张延赏于是在朝中大造舆论,声称吐蕃人去年入侵时,大肆劫掠邠州、宁州等地,却唯独对李晟所在的凤翔秋毫无犯,这足以证明李晟与吐蕃人之间,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原来,一个月前,尚结赞被李晟大败,差点死于乱军之中,决定用计谋除掉李晟几人,

尚结赞于是调拨了两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凤翔境内,令凤翔军民奇怪的是,此次吐蕃人居然一反常态,一路上军令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

抵达凤翔城下后,尚结赞也并不攻城,而是亲自跑到城门前,对着城上的守军大喊:“李令公(李晟)既然以密信召我前来,为何不出来迎接犒劳我?”

城上的唐军将士都不知道尚结赞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报告给李晟。

李晟轻蔑一笑,“他这是在搞反间计”

李晟告诉将士们:大家坚守不出,看他怎么玩!

尚结赞在凤翔城下扎营住了一天,第二天下令全军撤退。

李晟知道是反间计,随即就对吐蕃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来撇清自己,他命部下猛将王佖率部攻占了唐吐边境的摧砂堡,斩杀吐蕃大将扈屈律悉蒙,杀敌数万人,将堡内囤积的所有粮草和物资全部烧毁,然后全身而退。

他没想到,这件事也会被人利用,现在听到谣言后,非常恐惧,他绝没想到尚结赞那个近似小儿科的反间计,竟然会在此刻发挥可怕的作用。

果然是,“流言之所以成功,靠的不是证据,而是听流言的人心里的恐惧,担心流言成真。”

李晟为此感到寝食难安,立即派子侄入朝为质,并上表请求辞去职务,表示愿意削发为僧,不问政事,德宗当然是好言劝慰,驳回了他的请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德宗对李晟的猜忌忌减轻了,李晟很清楚,于是把兵权交给手下将领,自己亲自入朝请罪,李晟这一路大军也停了下来。

见到德宗后,李晟伏地不起,表示自己身患足疾,行走尚且困难,更无法骑马,没法带兵打仗,坚决要求辞去凤翔节度使的职务。

一开始,德宗并没有批准,但是禁不住张延赏一直在身边煽风点火,“李晟军中威望太高,不能长期领兵”,便决定解除李晟的兵权,同时答应与吐蕃议和。

三月,德宗召李晟入朝,安抚他说:“朕为了西北地区的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决定与吐蕃议和,你去年与吐蕃多次交兵,为了安定团结,不适合再担任边境节度使,还是是留在长安辅佐朕吧;至于凤翔的职务,你自己选一个人接替吧。”。

该来的还是来了,这一刻,李晟如释重负。

不久,德宗给李晟升了官,加授李晟为太尉,仍兼中书令,保留原有的爵位,其余兼职一概免除,兵权就这样被剥夺了。

从786年九月,吐蕃宰相尚结赞遭遇李晟伏击、险些丧命的那一刻起,尚结赞就开始精心设计这盘棋了,目的就是为了除掉李晟、浑瑊和马燧这三个大唐名将。

他的第一步,亲自带兵到李晟的凤翔溜了一圈,故意对凤翔秋毫无犯,以此陷害李晟,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些小儿科,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发挥了四两拨千斤之效。

第二步棋,是利用马燧与李晟的矛盾,让马燧选择主和的立场,然后通过他影响德宗、促成和议。

第三步棋,是利用“平凉会盟”的机会抓住或杀死浑瑊,然后放风声给德宗,让德宗以为马燧和吐蕃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从而借德宗之手除掉马燧或解除他的兵权。

结局果然跟尚结赞算计的一样,后来吐蕃在会盟时突然发难,屠杀俘虏了会盟的数千唐军和文武大臣,只有会盟使浑瑊逃脱了。

而马燧,因为推动议和和接受吐蕃的厚礼,被德宗剥夺了兵权。

德宗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进了吐蕃人的陷阱,最后还是听取了李泌的劝谏,才赦免了李晟和马燧,然后跟回纥结盟,共同对付吐蕃,才不至于跟吐蕃的作战中处处被动。

直到数年后回纥可汗同意了李泌提出的的五个苛刻和亲条件,并给德宗写了一封极其谦卑的信:“我们以前是兄弟,现在我是您的女婿,也就是半个儿子,以后吐蕃再打您,儿子愿为父亲除掉它”。

安史之乱后,吐蕃成了大唐最大的外患,年年攻打大唐,李泌为德宗制订了联合回纥、南诏、大师、天竺,困死吐蕃的计划,但是德宗因为“陕州之耻”和韦少华之死,跟回纥有宿怨,不同意联合回纥,李泌就劝说德宗。

李泌说:“当初,登里可汗还是王子的时候,率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肃宗只不过让臣宴请他们,先帝根本不出面,直到回纥大军出征前,先帝才跟他见面。之所以这么谨慎,是因为回纥人面兽心,不得不防,而陛下在陕州之时还很年轻,韦少华他们没有深思熟虑,竟让皇室嫡长子进入回纥军营,才让回纥人如此放肆,这难道不是韦少华他们害了陛下吗?即使死了也抵不过他们的罪过。”

德宗一时不知道说什么,非常的尴尬,

李泌接着说:“当年收复长安后,在香积寺里,叶护太子(登里可汗)打算纵兵劫掠长安,是先帝(当时是太子)跪在他马前,叶护才不敢纵兵入城,受一时之辱而得以保全百姓,是值得的。后来叶护继位为登里可汗,再次举兵帮我朝平叛,自然是趾高气扬,所以才敢要求陛下向他行拜舞之礼,所幸陛下英明神武,不肯屈服。”

德宗没说话,李泌接着说,“当时的情景十分危险,试想一下,万一登里可汗以宴请的名义,强行扣留陛下,实则软禁,只要十天,朝野必定震恐!所幸陛下天威所在,豺狼之辈才不敢过于放肆。随后,可汗的母亲斥退左右,并恭送陛下回来。”

德宗点点头,李泌知道,德宗软下来了,“陛下,如果将您的遭遇和先帝的遭遇放在一起看,是谁受的屈辱更大呢?依陛下看来,是宁可忍受一时屈辱保全百姓呢?还是绝不忍受一己之辱,任由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呢?”

这话就是把德宗放在火上烤了,德宗只能选择前者。

德宗:“朕和回纥结怨已久,又多次拒绝回纥和亲的请求,现在主动提出和解,就不怕被他们拒绝,笑话我们吗?”

李泌胸有成竹:“绝对不会,臣可以写信给回纥可汗,告诉他,如果想和亲,必须答应五个条件:一,向陛下称臣,二,向陛下称子,三,每次派来的使团,不得超过二百人,四,每次用马匹与我朝互市,不得超过一千匹,五,不得以任何理由掳掠汉人。如果回纥可汗这五条全部答应,陛下才许以和亲。如此一来,我朝声望必可威震北方、震慑吐蕃,也可以使陛下一平胸中的怨气。”

德宗惊呆了,回纥人一向趾高气昂,让他们称臣称子,谈何容易?于是说道:“我们与回纥一直以兄弟之国相称,现在让他们称臣当子,他们肯吗?”

李泌说:“他们早就想与我国和亲,是他们求我们,而且臣与他们的可汗向来关系不错,臣一封信就可以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德宗没有任何话好说了,答应让李泌着手和亲之事。

李泌立刻给回纥可汗写了一封信,没多久,回纥便派使者来,不但称臣称子,而且五个条件全部答应。

德宗非常高兴,对李泌说:“回纥人为何对你敬畏如此?”李泌一听,赶紧把高帽给德宗戴上:“这都是因为陛下英明,臣怎么会有那么大力量?”

德宗问:“回纥既然已经和解,接下来,该如何结交南诏、大食和天竺?”

李泌说:“跟回纥和解之后,吐蕃就不敢轻易攻打大唐了。第二步就是要招抚南诏,从汉朝开始,南诏一直属于中国,是杨国忠失策,南诏才投靠了吐蕃,可是吐蕃劳役太重,南诏没有一日不想重为大唐的藩属国,陛下一旦将其招抚,便能切断吐蕃右臂。最后就是大食,他们在西域的势力最强,但它和天竺历来仰慕大唐,而且跟吐蕃有世仇,臣自有办法同它们结盟。”

德宗命人送回纥使者回国,同时承诺将咸安公主(德宗之女)嫁给回纥可汗,以结两国的秦晋之好。

从这一刻开始,李泌“联合四国、打击吐蕃”的战略终于拉开了序幕,吐蕃的噩运就此降临。

788年十月,回纥可汗派他妹妹和国相以及其他高级官僚共计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地来到长安,迎娶咸安公主。

骨咄禄可汗在给德宗的上书中,用极为谦卑的语气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

随后,合骨咄禄可汗又驱逐了吐蕃使节,宣布与其断交。

为了表示诚意,并且希望两国关系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合骨咄禄可汗还征得德宗的同意,把国名由“回纥”改成了“回鹘”。

随后几年,吐蕃仍时常攻打唐朝,但有了回鹘的掣肘,攻势明显减弱。同时,南诏也在唐朝的不断策反下,逐渐与吐蕃分道扬镳,最终793年遣使上表,正式归唐。

此后的吐蕃,在北方与回鹘不断交战,死伤惨重,在南面又受到南诏和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牵制,其军事力量大为削弱

794年,南诏国王亲率大军攻入吐蕃,大破吐蕃军于神川,并乘胜进军,连拔十六城,俘虏吐蕃亲王五人、军队十余万人。

吐蕃从此一蹶不振,自顾不暇,再也无力大规模入侵大唐了。后来的吐蕃即便偶尔在边境上还有些小动作,但均被西川节度使韦皋一一击退,再也无法对唐朝构成实质上的威胁。

至此,李泌心中“西联大食、北和回鹘、东结南诏”的宏伟战略计划全部完成(史称“贞元之盟”

此后百余年的东亚格局,一直都以大食、回鹘、唐、南诏围攻吐蕃为基调。

到肃宗、代宗和德宗前期(建中、兴元年间),吐蕃长期保持着对陇山防线的军事压力,没到秋季吐蕃骑兵必来抢粮劫掠,唐军每每戒严死守,唐史称之为“秋防”。

即便如此,吐蕃军队依旧能多次进兵凤翔(陕西宝鸡),长安为之戒严。

但北和回鹘完成后(788年),唐军已有余力固守陇山一线,并开始将战略支点外拓。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复筑连云堡、良原故城(今灵台梁原)、新筑崇信城,逐渐开始挤压吐蕃控制区。

贞元七年(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平凉城(今甘肃平凉),扼弹筝峡口(三关口),又筑朝谷堡(东距平凉三十里),取名彰信堡。三级防御体系建成后,泾原方向的防守压力得以缓解。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灵州大都督杜彦光在关中西北方复筑盐州城(陕西定边)。至此,盐州和杨朝晟屯兵的木波堡(今甘肃环县东南)形成掎角之势。

大诗人白居易为此,欣然写下名篇《城盐州》,“自筑盐州十馀载,左衽毡裘不犯塞”。

良原故城、崇信城、平凉城、彰信堡、泾州和凤翔的位置关系

河陇如此,在吐蕃势力稍弱的川西,唐、南诏的联合效果则更为显著。

801年(贞元十七年),维州之战爆发。

韦皋指挥九路唐军齐头并进,“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资治通鉴》)

而后,他又用刀“犒劳”了,从朔方千里驰援的吐蕃军队,十万蕃军半数被歼,生擒大相论莽热“献俘阙下”。

公允的说,李适晚年唐庭政治愈发糜烂,但在对外战争中,唐军却逐渐夺回战争的主动权,

唐蕃战争态势的变化,让吐蕃以战养战的战争策略,难以收到效果。随着,最后几任吐蕃赞普,在宗教上大量投入国家资源,吐蕃本就岌岌可危的经济彻底崩盘。

最终,一度刚猛无匹的吐蕃王朝,在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轰然崩塌。

而安史之乱后,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唐朝,却能摇摇晃晃支撑到907年。

这就是李泌贞元之盟的高明之处,已极少的资源投入,诱使大食、回鹘、南诏组成围困吐蕃的牢笼。

因此,“贞元之盟”就是一条“困蕃之策”!

纵观李泌一生,虽因披着修道的外衣而被后世儒家所轻(“常持黄老鬼神说,故为人所讥切”《新唐书·李泌传》)。

但他所行所止,都堪称不折不扣的阳谋。

就拿“贞元之盟”来说,回鹘强盛后,南下与吐蕃争夺生存空间是必然的,李泌要做的只是拉住回鹘,不使其成为吐蕃的盟友。

黑衣大食和吐蕃也一样是结构性矛盾,杨良瑶西访不过是给他们一个继续的信号。

而南诏国在玄宗朝倒向吐蕃后,虽然吐蕃与之和亲,但多年不断征粮征兵,早就令其不堪忍受(吐蕃曾数次从南诏征兵去西域征战)。李泌要做的不过是告诉南诏国,你还有一个更好的结盟选择。

这三点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作为一个身在迷雾中的当事者,如何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明确用废,便是考验政治智商的难题了。

793年(贞元九年),南诏国上表归唐时,李泌已经无法看到了。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他在长安宅中安然故去,享年六十八岁。

这位两度拜相、四代帝师的老臣,从玄宗朝的小狐狸,成长为德宗朝的老戏骨,为了大唐他耗尽了最后的心力。

文/来源:小小美说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zjzlsb.com/tgfx/563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