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良渚古城微信公众号
12月30日,余杭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在全会报告中,记者发现,“良渚文化大走廊”这一概念多次出现。而梳理公开资料,这已非“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次提出。
就在这个12月,余杭区委区政府就开展过良渚文化大走廊专题调研,在区委工作务虚会上也进行过讨论。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大走廊?余杭为何要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
(一)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余杭要打造的这条大走廊,良渚文化是核心。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给出了文明界定的中国方案。
也因此,有这么一句话:看古代中国,1000年前看北京,2000年前看西安,5000年前看良渚。
但在实际中,与北京和西安相比,无论是从知名度还是可看性来说,良渚在老百姓的认知中均处于相对弱势。
为什么?
一方面,对今人来说,良渚时期确实过于遥远,5000年的岁月洗礼,让讲好良渚故事有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良渚遗址遗产区和缓冲区内有300多个遗址点,缺少串联整合,让“看良渚”的可看性不强。
而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余杭就是要将这些散落的遗址点串珠成链,并且打造文化地标,增强可看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余杭此时提出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正是扛起了属地的担当,更好地打好“良渚牌”。
虽然名叫良渚文化大走廊,但在余杭的规划中,这条大走廊是以良渚文化为核心,东西向串起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红色文化等。
余杭区委主要负责人也表示,要以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为战略抓手,擦亮与城市新中心相辉映的文化“金名片”,提升中华文明圣地的国际辨识度和世界影响力。
(二)
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背后是余杭优化空间新格局的战略考量。
余杭区委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千年发展轴“一廊一轴”的空间格局。今年8月,余杭又提出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
对余杭来说,这个城市新中心,并不仅仅局限于很多人头脑中的城西区域,而是一个全域概念——
是“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生态文明之都的新中心、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
而将“一廊一轴”标注在余杭地图上,就会发现余杭西部、北部并未覆盖。而随着杭州国家版本馆、老虎岭遗址公园等项目的开放,余杭发展空间的“时”与“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余杭就构建起了“两廊一轴”的发展空间新格局。
余杭的北部、西部地区,很多区域受到文保、环保、农保等因素制约,发展相对滞后。对余杭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来说,无疑是一块短板。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启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以文化为纽带,将文化、生态、产业、城市、乡村等有机串联,将打通该地区深厚的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的通道。
对余杭西部、北部市民来说,这条大走廊,也是一条共富大走廊。
(三)
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年,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带动下,未来科技城区域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一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间,未来科技城企业营收增长了41倍,税收增长了46倍,注册企业数增长了57倍,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全市的1/3。
这就让余杭人意识到,“廊道式”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模式,聚合辐射效应十分显著,对一个区域发展的带动十分有效。
也因此,余杭将廊道式的发展模式运用于文化建设,以良渚文化为龙头,推动良渚遗址管理区、钱江经济开发区、良渚新城、瓶窑新城、西部五镇等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不过,目前来说,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才刚刚起步。它的发展规划、建设路径、发展目标等,还在持续研究擎画中。
但是,只要我们回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发展历程,就知道这需要时间。
从概念的提出,到2016年启动建设,再到今年步入高质量融合发展,如今的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杭州举全市之力、浙江举全省之力打造的重要科创载体。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