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什么是训诂(ɡǔ)学?
训诂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训诂学指的是语义学,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广义的训诂学则还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但是通常所讲的训诂学都是针对狭义而言的。
训诂学在译解古汉语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 尤其著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训诂”,有时也称为“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等,被认为是训诂学开山之作的《尔雅》中有“释诂”和“释训”两篇,北宋邢昺(ᵇǐⁿᵍ)将“诂”解释为“使人知也”,将“训”解释为“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相当于用当今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而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的含义叫“训”,后来“训诂”连用,成为一个词语,用以指称对古书字义的解释。
训诂的方法有形训、声训、义训、互训、反训、递训等,形训指用字形说明字的意义和来源,如“小土为尘”;声训指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解释字义,如“仁,人也”;义训是不依借字形或字音而直接对字义进行解释,如“征,召也”;互训是指用同义的字词来相互解释,如“老,考也”和“考,老也”;反训是用反义的字词来进行解释,如“乱,治也”;递训是用几个字词进行连续的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