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年代是哪里什么时候秦昭王(中国历史常识:都江堰 郑国渠)

都江堰是秦昭王在位(公元前 306—前 251)时蜀守(蜀郡的长官)李冰兴建的(一说是公元前 250年秦孝文王时李冰担任蜀守时兴建的)。四川都江堰市、成都一带,正当岷江从西北多山地区流经成都平原南向注入长江的去道上。水在山间流得很急,一到平原,流速顿减,水中挟带的泥沙随着沉积下来,容易堵塞河道。因此每年一到夏季,岷江水势骤涨,常发生水灾,水退之后又常有局部旱灾。怎样克服水旱灾害以保证农业丰收,这是古代四川人民长期以来最希望解决的一个问题。

李冰担任蜀守时,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经验,视察了都江堰市一带的地势,找出了岷江泛滥的关键,研究了防治洪水的方法。他和儿子二郎一起,领导当地的人民,就地取材,经过长期艰辛的劳动,最后完成了这项闻名于世界的,我国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古书上叫作“都安堰”)。

这项工程,修建在都江堰市城外,是一个综合性的防洪灌溉系统,主要工程包括:起分水作用的“都江鱼嘴”;保护河岸、减少流水冲刷力量的“百丈堤”;隔离岷江内、外江水道的“内金刚堤”和“外金刚堤”;宣泄内江过多水量的湃水坝——“飞沙堰”;弧形的护岸建筑“人字堤”;以及人工开凿的内江通道“离堆”和“宝瓶口”。从百丈堤到宝瓶口,各项工程连绵共约三公里。内江经过宝瓶口流到都江堰市东南分成三大支流,输水灌溉农田;外江向正南流,沿途分成六大支流,输水灌溉农田。总计分支流有五百二十多条,分堰有二千二百多道,渠道总长约一千一百六十五公里,灌溉面积合古代亩数三百多万亩(古代每亩合今亩五分二厘)。

都江堰修成后,完全改变了成都平原的面貌。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二千二百多年来,这一工程一直都在为农业生产服务。

郑国渠开在陕西的渭河平原上。这里原是黄土冲积地带,由于雨量较少,常闹旱灾,所以粮食产量不高。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水利专家郑国的建议,从谷口(今陕西礼泉县北)起,开凿渠道,引泾水直达中山(今陕西泾阳县北),又向东通到洛水,这就是著名的郑国渠。渠道共长三百多里,灌溉了今天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县合古代亩数四百多万亩的田地。

自郑国渠修成后,关中一带变成了沃野,免除了严重的旱荒威胁,平均每亩田地的产量都达到“一钟”(合六斛四斗)。(王业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zjzlsb.com/tgfx/1200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