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教育叙事案例范文10篇(10个故事回望70年教育历程,有没有你的记忆?)

礼赞70年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微言教育特别开设“礼赞70年”栏目,带你重温70年教育发展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到1977年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恢复高考,再到“两基”攻坚的顺利完成、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7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今天,跟随《人民日报》刊发的10个故事,一起回望教育70年↓↓↓

“1977年,我考上大学了”

1977年底,当听到广播中传出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在黑龙江省集贤县建设兵团插队的尤劲东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

因为热爱艺术,北大荒的草垛上,尤劲东不知多少次哼唱着交响乐旋律,农闲时节的田间地头,他不知多少次绘画写生。现在,高考恢复了,理想从未如此真实可达。

可是,谈何容易?连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都凑不齐,尤劲东想办法找天南海北的朋友帮忙,白天抽空学习,晚上挑灯夜读,他重新拿起课本,如饥似渴地追赶着。“考试前一天,我坐了3个小时的火车到考场。考场里的同学,有的不足18岁,有的却年过而立。”因为怕父母空欢喜,尤劲东没敢把参加高考的事告诉他们。

激动人心的一天到来了!1978年8月,尤劲东收到了鲁迅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赶紧给父母写信:“爸、妈,我考上大学了!”学生们远离校园多年,再次上课时,对知识的渴求格外强烈。“那时候每到讲座,教室里都水泄不通。晚上10点熄灯,大家都意犹未尽。”尤劲东说。正是在大学时期,他创作了代表作《人到中年》连环画。

从插队知青到高校学子,再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尤劲东开启了新的人生。和他一样,千千万万考生从田间、军队、工厂走进校园,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

回忆起那个年代,尤劲东依然心绪难平:“恢复高考为青年人开启了改变人生的大门,全社会出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张烁、李清华)

延伸阅读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当年,全国有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7.3万,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上健康发展道路。高考的巨大变迁,正是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201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91万人,毛入学率已达48.1%,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感谢国家出台的好政策”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岚安乡,山高路陡,土地贫瘠。2000年2月13日,王志龙出生在岚安乡脚乌村山埂子组一户农民家庭,一家七口仅靠父母种地卖菜的微薄收入生活。

一晃,王志龙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在家人为学费担忧之际,国家、省、州先后出台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被免除,由财政免费提供教科书、作业本。不久之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每名学生每天可得到4元的营养餐补助,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每年还可收到1700元的生活补助。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王志龙顺利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

知识的大门被打开,对未来的向往也悄悄萌芽。王志龙无数次躺在田埂上幻想,如果能考上清华大学,与最优秀的同学、老师在一起,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那该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幸福、多让人骄傲的事啊!

“尽管只是一种模糊的向往,但会成为一种鼓励,一直推着你向前走。”已在清华大学学习生活了一年的王志龙,回忆起几年前的梦想,依然觉得很幸福。

山里的孩子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吗?转眼到了高三,随着高考脚步的临近,国家专项计划资格审查也在甘孜陆续开展。这项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专项计划从2012年开始实施。

作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王志龙如愿通过资格审查,也看到了飞出大山,实现梦想的可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勤奋踏实的学习,加之国家专项计划保驾护航,王志龙如愿走进心心念念的清华园。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家人都哭了。王志龙是泸定县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不仅承载着家人的希望,也承载着大山深处千千万万孩子的梦想。

王志龙说:“感谢国家出台的好政策,让我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我要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不负家人和更多像我一样的山里娃的期望。”(赵婀娜、胡婷)

延伸阅读

2012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实施区域覆盖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地方和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3个专项招生计划规模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18年的10.38万人,累计达到47.84万人,初步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有选择,有收获”

“教育的价值观念、课程理念、教育资源供给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学校管理、学段关系都已发生变革。以前高中最关心成绩,看有多少孩子考上好大学。现在还要考虑学生是否适合大学学习、是否为未来的人生做好了准备。”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上海的新高考已历5年。说起高考改革为高中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百年老校大同中学的校长郭金华感慨地说:“现在,学校教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刚过去的暑假里,大同中学高二(1)班学生丁家妮只有一个字:“忙!”喜欢编程的她参加了4项机器人比赛,编程、做机械设计、上网查资料,还有写方案、申请经费,做项目答辩……开学了,她照样忙,创新创业课程、民乐队活动、志愿服务,哪怕晚上七八点钟在学校“加班”,也不稀奇。

“活动满满”,是如今大同中学学生生活的常态。而这,正是始于“3(语数外3门高考科目)+3(选考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科目)+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招生新模式。新高考,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有所长”。记者问几位学生,考试科目多了、活动多了,新高考是不是更累?一致的回答是:“有选择,有收获,做自己喜欢的事,累也开心,值得!”

在郭金华看来,过去高中上课是“配给制”,大家都一样,而今更多是“自助餐”,课程设置更丰富多样,更有选择性,更注重研究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高考从“3+1”变“3+3”,意味着高中进入“走班制时代”,七成课程要走班,每个学生的课表各不相同,教学管理、课程设计都要全面重构。

在大同中学,理、化、生、史、地、政等选考科目多了分层教学,音乐、美术、体育多了专项分班;素养拓展课程,每学期开有50多门,供学生依兴趣选修。兴趣之上,还有更高水平的“专业导航”,包括创新创造创业课程、课题研究项目和各种社团活动。教师不光要“教书”,还要担当“成长导师”,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拓展课程与课题研究多了,缘于新高考对于“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要求。从高校自主招生到综合评价录取批次,都将显示每个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动态表现的“综合素质评价”列为重要录取依据。按新高考方案,上海高中学生必须完成60学时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有了更多走出校门感知社会、了解现实的机会。(姜泓冰)

延伸阅读

2014年,我国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试行新高考。高考综合改革提出要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普通高中学生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具体目标包括“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等。

“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

2010年6月,家住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乡子洛村的扎西祝玛,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刚满16岁的她才从小学毕业,因为家里穷,当地也没有初中,父母急急忙忙给她订了桩婚事。“我知道如果妥协,一辈子都要在这个小山村里度过。”扎西祝玛哭了整整一天。一天,凌晨4点她就悄悄从家里跑出去,沿着山路走了整整两天一夜才坐上大巴车,到县城报名读了初中。

命运好像开了个玩笑。因为底子差,扎西祝玛没考上高中。“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就像被关进了一间黑屋子。村里人对我嘲笑、讥讽,爸妈也埋怨我当初不听话,现在还是只有回家放羊。”扎西祝玛说。

幸运的是,“9+3”免费教育计划像一束光给了她新的希望。从2009年开始,四川省每年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前来宣传的老师告诉扎西祝玛,计划免除学生3年学费,每月还补助300元生活费,往返学校的车费也能报销。“我又可以读书了!”扎西祝玛眼睛亮了。

在校期间,扎西祝玛享受到了所有优惠政策,学习成绩优异。如今,她已是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职工,还把家安在了省会成都。

在四川,“9+3”免费教育计划覆盖了藏区32个县和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10年来,累计招录藏彝区“9+3”学生8万多人,90%以上来自普通农牧民家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占到17%。该计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由此改变人生轨迹的青少年成千上万,每个人都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王明峰)

延伸阅读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2018年,全国共有1.16万所职业学校,中、高职招生达925.9万人,在校生达2689万人。在促进就业方面,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在服务产业、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

“乡村教师心里热乎乎”

“现在,我的工资比工作之初翻了100多倍,每月还有550元的农村教师补助。我们乡村教师心里热乎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第三中学初中部语文老师孙有喜说。

这是在云雾缭绕的祁连山下,小镇静谧,细雨霏霏,校园里书声琅琅。

“我老家在大红沟镇,也在祁连山下。”孙有喜说,199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哈溪镇龙滩初中。“全校数间土坯房,有教室,也有老师宿舍。宿舍两人一间,支起木板床,架上火炉子,就是全部家当。”孙有喜说,那时的工资一个月72元5角,还要拿出40多元钱交伙食费,“刚够养活自己”。

工资微薄,可孙有喜对教学的热爱相当深厚。哈溪镇不通公路,孙有喜就买了辆摩托车,骑行数十公里去家访。从三伏骄阳到数九严冬,孙有喜记不清走了多少趟。成家后,老婆孩子在县城,他就一个人在学校,周一来、周五回,周而复始。

孙有喜的办公桌上,足足放着40多本荣誉证书,有甘肃省“园丁奖”,也有“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荣誉证书是对我乡村教育工作的肯定,既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更鞭策着我不敢懈怠。”孙有喜说,扎根乡村30年来,他培养出了上百名大学生,这是自己最大的荣光。

乡村教师有尊严,乡村教育才会有未来。“自2012年以来,我们为农村学校新建教师周转宿舍336套,并落实每人每月平均不低于400元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天祝藏族自治县教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乡村教师月工资比城区教师平均高出850元。

“现在好了,工资有补助,宿舍有暖气,吃饭有食堂!”孙有喜感慨地说,“乡村教师的心暖了,乡村振兴也有了守望人”。(王锦涛)

延伸阅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这份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旨在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此外,为了给乡村教育持续输入新鲜血液,2012年以来,“特岗计划”在中西部省份共招聘51万名教师,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等为“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补充教师近25万人。

“家门口就有好幼儿园”

操场内,用食品级塑料材料铺就的透水花纹地面五颜六色;教室内,教育教学多媒体设施一应俱全,儿童益智项目琳琅满目;走廊里,孩子们的橱柜、作品摆放整齐,保洁阿姨正在擦洗地面……教师节当天,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机关幼儿园华山幼儿园一如往常,规范有序。

该幼儿园所在的华山片区是济南市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区。为解决回迁居民孩子入园问题,历城区机关幼儿园教育集团在这设立了华山分园。

“当时我正着急给二宝找幼儿园,这下家门口就有好幼儿园,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我们的孩子很幸运!”家长王倩说,以前村里的孩子很多都是上村民自办的幼儿园,自己的大宝就在村里上的,只有两间平房,饮食安全成忧,老师也没有资格证。

华山幼儿园园长魏庆波小心翼翼地穿上白大褂,头套脚套穿戴整齐,然后进入后厨。厨房里,不锈钢水池干净整洁,鱼、肉、菜分离,确保卫生。“食品安全是大问题,我们每天都有专人试吃孩子们的饭菜。样品柜内每天都留存用餐样本,放3天以便检验,计算好的食材每周清零。”

今年9月,华山分园还新招了14名在编教师,保障教师队伍稳定优质。“每年一开园就能报满人,安置居民对幼儿园的认可度很高。”魏庆波自豪地说。

近年来,济南大力推进学前教育资源供给,2016年到2018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46处,新增学位9万余个,投入近17亿元。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品木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明确了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比例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经济条件好的区县不低于10%,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前教育发展。”(王沛)

延伸阅读

7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科学的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和教研网络逐步建立。幼儿园数从1950年的1799所增加到2018年的26.7万所,增长147倍;在园幼儿数从14万人增长到4656万人,增长331倍;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0.4%提高到81.7%,已经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73.1%,“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随迁子女入学有保障

今年6月底,浙江杭州小学招生一年级新生现场确认的第一天,外来务工人员小田一早来到拱墅区莫干山路小学祥符校区门口,凑近了看贴在校门口的招生简章、报名流程,神情透出几分紧张焦虑。

正在校门口指挥进场的校长钱娟萍看到她,主动上前询问。原来,小田的居住证还在办理过程中,要7天后拿到,孩子也还未办理居住证。“孩子能报上名吗?”小田有点紧张。

钱校长询问了她的工作情况和住处,看到派出所出具的居住证取证回执单,肯定地告诉她可以先报名,只要孩子在8月底前拿到IC卡居住证,就能入校就读。小田听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拱墅区是杭州市外来人口较为集聚的主城区之一,2019年全区30%的公办小学一年级新生为新杭州人子女。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园入学权利,拱墅区“降门槛、平待遇、减流程、精服务”,构建报名入学的“暖心圈”。目前,随迁子女在该区小学就读,有随班就读和专门学校安排两种方式:该区26所小学实施本地孩子与外来务工人员孩子混合招生,混合编班学习;莫干山路小学、明德小学、树人小学、北秀小学和文渊小学则专门招收随迁子女。

近几年,莫干山路小学、文渊小学等学校的报名人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数,拱墅区想了“扩”“调”“借”等多种办法。每年根据报名人数调整招生计划,临时扩班或对报名人数超招生计划的学校进行区内就近调配,或挖掘学校现有空置资源,或向外借用场地。

实际调配过程中,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精细化、人性化操作,把好事办好。树人小学三年级学生邹轩一家2010年从外地来到拱墅区,妈妈在酒店前台工作,爸爸是出租车司机。今年,邹轩的妹妹邹芳也到了读小学的年龄,但按照现在的居住地址,妹妹要到莫干山路小学祥符校区报名。两所学校距离远、上学的路线也相反,邹轩的爸妈犯了难。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区教育局和学校为他们解了难题,兄妹俩能够一起在树人小学读书了。(江南)

延伸阅读

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地方各级政府着力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406.6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9.7%,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为79.7%。

“办学条件改善从未放松”

9月初,内蒙古林西县统部镇寄宿制小学迎来开学季,孩子们有说有笑从6辆崭新的校车上走下,欢快地跑进校园。“过去每周回家一趟得花10多元,现在一次只要一两元,在村口就有校车可坐,方便、安全还省钱。”五年级学生张语晴说。

“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周边7个行政村,最远有30多公里,由于离家较远,全校大部分孩子要在学校寄宿。为保障孩子们回家的便利与安全,县里专门为学校配备了新校车,并给予补贴。”统部小学校长李占臣介绍。

校车只是统部小学近年来巨大变化中的一部分,住宿条件的改善更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以前宿舍条件很差,大家睡的是‘大通铺’,一个房间挤十几二十个人,别提多难受了,后来变成了三个人挤两张床,还是不方便。宿舍楼里没厕所,晚上得到室外,冬天又远又冷,特别麻烦。”从幼儿园就在这里就读的五年级学生张芮瑜回忆道。

如今走进统部小学的宿舍楼,整齐明亮的上下铺铺着统一颜色样式的床单,被子叠得四四方方,每层楼内都配备了饮水机、保温桶,设置了盥洗室和水冲式厕所。“现在一个宿舍6到8人,一人一张床,再也不用挤了。晚上洗漱、上厕所也方便,每周还能去淋浴室洗澡。大家把这里当作另一个家,都自觉维护宿舍整洁。”张芮瑜说。

“2017年林西县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虽然过去我们并不富裕,但对于办学条件改善从未放松。”林西县政府副县长杨景林表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优先满足农村牧区薄弱学校办学需求,累计投入资金92.51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308万平方米,惠及76个旗县、2087所学校。(张枨)

延伸阅读

截至2019年4月底,全国共新建、改扩建校舍2.21亿平方米,购置价值999亿元的设施设备,基本完成五年规划建设任务。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许多农村学校成为当地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学校里的午饭可好吃了”

临近中午,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中心校的教室书声琅琅;食堂里,精心烹饪的三菜一汤香味已开始弥漫。11点50分,下课铃准时响起,操场顿时变得热闹——这所容纳2385名学生的乡镇小学,有条不紊进入“午餐时间”。

辣子鸡、青椒肉丝、肉丝豇豆、肉丝小瓜汤,再加一个煮鸡蛋,五年级的吴诗语吃得津津有味:“学校里的午饭可好吃了!”

宁谷镇中心校校长李佳胜说,学校覆盖周边3公里,过去有的学生中午回家吃饭,来回需要一小时;有的在商店里买点小零食充饥;有的直接饿着肚子上下午的课。“‘一声铃、一顿饭、三公里’曾是学校师生、家长迈不过的坎。”

2012年,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贵州在6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好政策传到了宁谷镇中心校。那个假期,学校派人守着食堂工地,一个月把食堂建了起来,并请来镇上的大厨,在开学之际,准时让孩子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为保证学生吃得安全、健康,伙食食材由县里搭建专业平台公司检测并配送;为让学生吃得更好,区里还“自掏腰包”,给每名学生每周送去4枚鸡蛋……

营养餐逐步从“吃得上”向“吃得好”转变,学校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曾经校园里全是“小个子”,近些年已经出现越来越多高过老师的学生;“更惊喜的是,以往乡镇生源有条件的都往城里跑,这几年每年都有回流。”李佳胜说。

在贵州,宁谷镇中心校的变化不是个案。目前,贵州380余万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了营养餐。(黄娴)

延伸阅读

我国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资金1248亿元,并安排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学校食堂建设。截至目前,共有29个省份1631个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达3700多万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跟踪监测显示,2017年,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提高1.9厘米和2.0厘米,平均体重分别增加了1.3千克和1.4千克。

农村学校提升软实力

新学期伊始,走进位于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大水坑镇的盐池县第四中学,正值课间休息时分,校园喧嚣热闹。这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多生源来自农村地区。不过从校长刘欢筠的教学经验来看,城乡的教育差距很小。

“这些年,义务教育均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在资金上投入的力度很大,尤其在教学硬件上,城乡几乎没有区别。”刘欢筠说:“教育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让农村学校普遍短缺的软实力也大大提升,教育是真的插上了翅膀!”

为了补短板、强弱项,吴忠市将盐池、同心、红寺堡连片贫困地区的18所学校与市区优质学校组建为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

“共同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平台不仅有实地的课程观摩指导,还有线上的资源交流和共享。”语文教师刘艳榕习惯用教室内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授课。“我在备课的时候,看到有用的素材,只要手机一拍,就可以互联到电子屏幕共享给学生。”

刘艳榕所分享的,只是授课形式变革的一个小方面。宁夏在2017年便完成了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应用为核心,融合教育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功能的“教育云”建设,“教育云”为150多万名师生、2000多所学校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变为现实。去年,宁夏成为首个获批的“互联网+教育”示范区,计划在5年建设期内,实现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和现代教育治理方面的引领示范。(禹丽敏)

延伸阅读

2018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8.0%、多媒体教室比例达92.3%,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效解决了400多万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因师资短缺而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国家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各级地方平台73个,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增加到7900万个,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来源 | 《人民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zjzlsb.com/tgfx/971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