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角川正雄(《南京!南京!》意淫出来的角川)

image.png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有许多官兵留守和日军拼死一战,宋锡濂部军官陆剑雄(刘烨 饰)协同战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他们微弱而顽强地抵抗最终被压制,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成为俘虏,在枪炮声中血染长江;金陵女子学院安全区,女教师姜淑云(高圆圆 饰)奔波往复,尽力帮助和拯救所有来此避难的同胞,但兽性大发的日军早已虎视眈眈盯上了藏身于此的妇女;拉贝的秘书唐先生(范伟 饰)小心应付,委曲求全,为了保护家人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也为此付出代价;舞女小江(江一燕 饰)纵使逃亡避难也不愿抛却女性的柔媚,她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则在其女性的外壳下注入一份刚强;日本人角川(中泉英雄 饰)随部队进驻这个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城池,在这个人间炼狱,他的心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角川正雄,电影《南京!南京!》中的主要人物,中泉英雄饰演的角川原本是一个纯朴的日本人,战争把他变成了杀人狂,但他内心仍有温暖的一面。他爱上日本来的慰安妇百合子,哪怕被同僚嘲笑;他对国际保护区里的姜老师也有特殊的感情。当宪兵队打算把姜老师押回去的时候,他听到姜老师“杀了我”的请求,冲出来给了她一枪。同时作为一名侵华日军士兵,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崩溃,影片末尾,角川救了两个中国人,最后抱愧自杀。

也就是说,在大日本帝国节节胜利的冲锋中,在整个狂妄自大民族主义的高压之下,等级秩序严酷的军队里,猛然冒出来角川这么一个日本人。他是日本派遣兵,二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受日本军队和人民的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后来经历不堪忍受的痛苦和磨难,终于良心发现,人性崛起,最后选择自杀成仁,以谢天下。真是扯淡!被意淫出来的角川,不管从历史、文化、人物等各方面都是不可能的存在,完全美化了衣冠禽兽的日本鬼子,也严重侮辱和伤害中国人的智商和感情。

历史的亵渎

陆川的原话:“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可考”,“角川最后那场戏是我最后想出来的”,“拍到结尾的时候,我内心就盼望着角川死。”当陆川告诉我们日本鬼子也有人性的时候,当年纳粹德国驻南京大使馆拍发给德国外交部的一封秘密电报中却在这样告诉我们:“犯罪的不是这个日本人,或者那个日本人,而是整个的日本皇军。它是一架正在开动的野兽机器。”角川这个人物在本质上是虚假的,他仅仅存在于陆川的臆想当中,而不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历史记载中根本没有角川或者类似的日本兵,一个也没有。日本兵只会在战败绝望中自杀,日本鬼子的忏悔是战后的事情了。《东史郎日记》确实在真心忏悔,但就是忏悔到东史郎的程度,他也没有选择自杀向中国人民谢罪。

所以,角川正雄的自杀,实在是一个大败笔,败到电影的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出现问题。

当有人问到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的汤馆长,在南京大屠杀的那个“血腥六周”里是不是真的有角川正雄这样的日本鬼子,汤馆长说“绝对没有发现”。李素云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她在战后通过媒体得知一些日本兵来南京忏悔过,但她自己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角川这样的日本兵。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不应该只是个案,甚至臆造的个案的再现,而是要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和整体印象,让观众明白“历史就是这个样子”观众通过电影,应该更接近而不是更远离历史的本质。

影片浓墨重彩地渲染一名鬼子兵的善良,比所有中国人都要来得立体和丰满,有内心变化,有行为选择。还在自杀之前给中国人放生。这样的人物简直是菩萨转世了,那么,当时日本兵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什么呢?关东军参谋田中隆吉中佐曾在公开会议中说:“坦率地讲……我认为中国人是猪猡,对他们怎么干都行。”日本兵大前嘉在回忆自己当时的精神状态时说:“中国人是蝼蚁之辈。杀死蝼蚁之辈,还会受到什么良心责备吗?”是田中隆吉、大前嘉等人的心理更接近历史的本质?还是“角川”的心理更接近历史的本质?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连猪都不如。请问各位观众,假如是你杀了一只或许多猪,你可能会理直气壮地说为了自己生存必须这样干,你可能感觉画面有点血腥,你可能觉得自己杀生有点愧意,不如让别人干吧,难道你会因为杀了猪而痛不欲生地自杀吗?可笑,纵观世界,只有陆川编造了这样一个人,一个虚无的人。

文化的误读

对日本文化研究很深的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那本著名的《菊与刀》中正确地将日本文化归结为“耻感文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等级制度就是社会秩序,二、亏欠与报恩等于负担,三、耻感文化,与众不同等于羞耻。当然武士道等于军人的光荣。《南京!南京!》里的角川正雄,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不足半年,因为杀了中国人和感情伤害而自责自杀,这可能被日本人看成是对武士道精神的侮辱。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军歌像日本的《如果我去海上》那样疯狂:"冲向高山,让尸骸填埋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飘满洋面;吾为君亡,死而无憾。”这种疯狂的反人类文化让人不寒而栗。

在这种文化中熏陶出来的人,同族之内相互评价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远远超过个人良知的自律。一事当前,做或者不做,日本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所属群体的其他人对此会作何评价,至于道德上的正当与否则很少被考虑在内。这种由群体内部人际之间的认同或不认同约束起来的道德规范,在群体内部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而一旦超出了群体的范围,比如当面对一个陌生的外国人时,就会完全失去任何约束力。因为群体之外的人的评价对他没有意义,而只按照力量对比来行事:如果你是强者,就对你尊重有加(比如日本战败后国内出现了狂热的麦克阿瑟崇拜);如果你是弱者,则对你肆意欺凌。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正反映了这种文化心理。

菊花和刀象征了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及日本文化。什么时候隐忍淡然,打败他时,什么时候刚烈残忍,你被打败时。日本人永远活在两个极端中,,不是狂妄就是懦弱,不是自大就是自卑,没有自尊自信,没有自我人格。

陆川企图用人性来理解和反思,请问,那时的日本兵有人性吗?妄图用人性来解释战争,无异于想用萤火虫照亮世界。陆川镜头下的日本士兵真的很有“人性”,他们唱歌,他们跳舞,他们在河边嬉笑打闹,他们弹钢琴,他们思念家乡,他们可以和作为慰安妇的日本女人做爱,还可以怀着最纯洁的内心爱上她。日本人在自己人面前表现的彬彬有礼,但在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面前,却畜生不如,和禽兽谈救赎,和魔鬼相和解,无异于天方夜谭。

人物的虚构

作为主角人物的角川,完全是导演一手捏造和虚构的,角川就是个异数,他的仁慈并不是真实的日军形象。战争中的自杀与战后摆脱不了阴影的自杀有着本质区别。角川善良纯真,洁身自好、对慰安妇百合子的爱情纯真执着,就连枪杀姜淑云,也是为了使她免遭凌辱;影片结尾,他更是毅然放走两个中国人,然后以自杀来完成了灵魂的救赎……把故事推向了荒谬的最顶端。观众几乎要不得不为角川之死落泪了。于是,角川就成了大屠杀中最令人感动的人物。舔,接着舔!!

陆川用这样的手笔来描写日本士兵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还是为了理解侵华造成屠杀的日军,让我们知道他们所作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必要的,能够原谅的?!再震撼的电影都比不过历史的残忍,最震撼最无耻最让人难忘的万人坑,百人斩被几笔带过。这部片子的价值观真是混乱得一塌糊涂。

角川先生死了。可能死于愧疚,因为看到那么多被杀戮的中国人和同胞们,也可能死于殉情,因为看到百合子和姜老师这样美好的女子死于非命,导演用这个人物来表现在战争中人性尚存。战争中最混账的恰恰是人性的丧失,设置这个角色的目的是什么,战争只会灭绝人性,战争只会让人更加凶残,而受到多年武士道影响的日本士兵,再孱弱的鬼子也不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征服和被征服者。虚构出来这样一个人物,大概是导演自己没有深刻地研究那段历史,假如陆川先生身在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拿起烟给日本鬼子,然后彬彬有礼地说:来,我们来谈谈什么叫人性?回答他的只是一声枪响,农夫和蛇讲人性,真是搞笑!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到中年还不理解什么叫鲁迅,什么叫“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而陆川人到中年,不仅没读懂鲁迅,连基本的历史常识和价值判断都没有,真是悲哀!鲁迅遗书中说: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记得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都不宽恕。”小编也切切实实地告诉大家:那些拿着屠刀,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鬼子,我一个也不饶恕他们,饶恕他们,历史必将重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zjzlsb.com/tgfx/597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