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之滨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堪称“袖珍”国家,其领土总面积加在一起只有17.49万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800万。在地缘政治的演变中,这三国裹挟于大国之间,历史上多次被东西方列强占领和并吞。在这些国度的历史记忆中,沙皇俄国及至后来的苏联主要是以入侵者和征服者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当苏联衰微解体之际,积郁已久的民族自主意识便迸发出了势不可挡的力量,波罗的海三国几乎是在悲壮的凯歌声中冲出了苏联,并且坚决不委身于俄罗斯的“后院”,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西方世界。((本文作者:云飞四海)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波罗的海三国之中,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与俄罗斯本土接壤,而立陶宛则仅同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相连。19世纪上半叶,沙皇以武力征服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三个民族。1917年二月革命后,这三个民族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十月革命后,1918一1919年,建立过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个苏维埃共和国,后被当地民族主义势力推翻。1920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承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为独立国家,直至1939年苏联驻军之前,波罗的海三国曾经历了20年的独立国家历史。
1939年8-9月,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友好边境条约和秘密议定书。据此,波罗的海三国被划为苏联势力范围,苏军于10月进驻波罗的海三国。1940年6月,苏联增派军队,并责令三国改组政府;8月,在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威逼下,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政府宣布改组为苏维埃共和国,同时“符合法律程序”地加入苏联。三国被并入苏联后,苏联采取相当严厉的措施迫害对此“持不同政见者”,这三国中数万名“不可靠”的居民陷入流离失所和性命不保的悲惨境地。尽管当时慑于威权不得不“臣服”于俄罗斯,但这段历史始终是波罗的海三国人民心中一个一触即痛的“病疙瘩”。
1987年8月,苏德条约签订48周年之际,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的首都同时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苏德条约和强加给这三国的加入苏联的决定。1989年8月29日,三国的民族主义组织——人民阵线在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共产党领导人的支持下,发起了蔚为壮观的抗议活动。在这次名为“波罗的海之路”的行动中,有200多万人手手相接组成长达600多公里的人链。在连续15分钟的时间里,抗议者高唱三国独立时期的国歌,“俄罗斯人从波罗的海滚出去”的口号不绝于耳。
随着苏联政治经济改革危机的加深,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势同开弓之箭,无可阻挡。1989年7月,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率先通过主权宣言,宣布其法律高于苏联法律。进入20世纪90年代,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步伐加快。立陶宛共产党、爱沙尼亚共产党和拉脱维亚共产党先后于1990年2月、3月和4月宣布建立独立的党组织,不再受苏共领导。接下来,立陶宛于3月所进行的自由选举产生了苏联境内第一个非共人控制的最高苏维埃。翌日,新的最高苏维埃正式宣布立陶宛独立,并改换国名、国徽和国旗。1990年3月,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也于3月通过了向独立过渡的宣言;同年5月,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发表恢复拉脱维亚共和国独立的宣言。
至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已大势所趋。1991年8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宣布承认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独立;同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体,此前的各加盟共和国相继成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纠葛,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终于走上了向往已久的“波罗的海之路”,俄罗斯同这三个国家开始建构新型国家间关系。
独立之初,处于社会转型初期的原苏联各国都面临着种种棘手的国内外问题,加之原苏联财产分割、边界划分、俄罗斯军队撤出和俄语居民地位确定等问题掺杂其中,包括来自西方世界的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的演进体现出很大的复杂性。
苏联解体到1993年上半年,刚刚获得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弥漫着相当浓厚的反俄情绪,一方面,义无反顾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全盘倒向西方;另一方面,同俄罗斯清算陈年旧账讨回公道的要求和举动在各国成了最得民心的做法。俄罗斯在国内问题一筹莫展的情势下根本无暇顾及,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外交姿态采取的是抑或“无动于衷”,抑或“横眉冷对”。而在一些普通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波罗的海三国是俄罗斯的敌人,因为这些国家“恩将仇报”率先闹独立,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解体;此外,脱离苏联后采取亲美、亲西方政策,“反叛”俄罗斯;而最不能容忍的,是这三国中的俄语居民(在拉脱维亚占30%、在爱沙尼亚占25%)被认为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些都使得俄罗斯同波罗的海之间所存在的芥蒂和矛盾相当复杂和难以释放。
1993年下半年到1997年,波罗的海三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大的变化,较为务实的领导人在大选和议会选举中战胜民族主义倾向较强的力量。随即,三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缓和同俄罗斯的关系,各国官方与民间层面对待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都持较为积极和现实的态度,一些困扰双边关系的具体问题得到了解决,尽管这一进程伴随了诸多“分家产”式的争执和讨价还价。
经过这些波折和磨合,相互借重,发展双边经贸关系以提高国家经济实力逐渐进入政策设计者的视野。1998年以来,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逐渐转入到了比较正常的国家关系状态,其重点转到发展经贸关系上面。俄罗斯还于2000年把同波罗的海国家建立睦邻关系列入对外政策构想之中。
2004年3月29日,波罗的海三国正式加入北约。三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和热烈气氛,三国的总理和国防部长、外长等均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加入仪式,4月2日三国的总统还将亲临布鲁塞尔,参加北约的升旗仪式。此外,媒体也不会放过这个造势的好时机。拉脱维亚著名大报《时报》在头版图文并茂地大篇幅报道了北约东扩的消息,题目也相当富有感染力和振奋人心——《从今天起,我们的天空是北约的!》。这决非虚言,此前一天,北约的军用运输机已“空降”至立陶宛的一个空军基地,随机飞抵的还有50名北约的军事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将具体负责北约在波罗的海三国的F-16战斗机的技术保障。此前,北约已陆续在波罗的海三国部署了4架F-16,三国正式加入北约后,战机将名正言顺地发挥“捍卫北约的天空”的重要作用。同年5月1日三国正式加入欧盟。今年俄罗斯乌克兰发生冲突三国积极配合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