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万圣夜是什么意思什么节日(万圣节要到了,东西方的鬼有什么区别?)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西方万圣节。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装神弄鬼庆祝活动中,小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万圣节虽然是西方的鬼节,但在过节时人们毫无敬畏惧怕之感,甚至把它当成教导小孩不怕鬼的大好时机,这与中国人对鬼神敬而远之的传统大相径庭。

除了对鬼神态度不同,中西方的鬼们在由来演变、性格特点以及容颜方面都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今天小编就来说说,东方和西方的鬼之间,有着怎样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鬼在不同时期风格各异

从最早的《山海经》到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国的志怪传说中出现的大鬼小鬼基于不同的信仰各成体系,形成了蔚为大观的“鬼怪”文化。

image.png

上古时期,人们开始形成善恶观念,鬼从“人死后的灵魂”这一简单概念有了分化,做好事的成了神,带给人灾难的成了鬼。在商代,却来了个大反转,由于鬼的观念与祖先崇拜、宗庙和祭祀形式结合,它们又被尊称为了“帝”或“上帝”,所有国事都必须向“帝”请示后再决定。从周朝开始,祭祖成为国家的祭祀活动,统治者开始用鬼神麻痹人民,维持自己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鬼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有了自己的性格,最早的鬼魂报恩和回魂复仇便出现于此。

《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就写道,公元前594年,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鬼魂所化)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被魏颗所俘。

到了秦汉时期,神仙思想繁荣,鬼故事便被冷落,即便有,也几乎都是害人的恶鬼。到了魏晋时期道教与佛教开始盛行,鬼的种类开始变得丰富,不光有人死后变成的鬼,还有地狱里的鬼,著名的黑白无常和牛头马面便是在这个时候为人所熟知。

在唐宋,国民安居乐业,物质基础殷实了,鬼也开始注重上层建筑,好鬼激增,人鬼相恋。这种趋势到了明清,由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人们便借助鬼来体现人间的真善美、假丑恶。

电影《倩女幽魂》中的聂小倩

这个时候鬼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恶煞,而是被赋予了更多复杂人性,例如《子不语》续卷中就有“枯骨自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喜好阿谀奉承的大官吏,死后听不到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于是每天自己奉承自己。

中国的鬼祖先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和现代的鬼差不多了。

西方人对吸血鬼情有独钟

与中国成系统的鬼们不一样,西方的鬼怪则各自为营,不仅有类似于中国鬼魂的灵体类型,还包括狼人、吸血鬼、丧尸等等,而吸血鬼又是众多鬼怪中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并且泛滥的其中之一。

最早的吸血鬼原型记载于《圣经》之中。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犯错从伊甸园贬下凡间,生下亚伯和该隐。兄弟俩长大后,该隐种地,亚伯牧羊。由于上帝造了人,所以人也必须定时向上帝献祭。有一次该隐向上帝奉献了自己在土地里种的“土产”,而亚伯则献上了羊羔和羊的脂油。结果显而易见,上帝更喜欢亚伯的献祭,于是照单全收。面对此情此景,该隐非常嫉妒,在一次田间劳作时,趁机用石头砸死了亚伯。上帝得知后就诅咒该隐:“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上帝将他驱逐到黑暗的荒野,还承诺他永不会死。该隐在荒野遇见父亲的第一任妻子莉莉丝,莉莉丝将自己的血给该隐喝,而该隐则学会了利用鲜血使用魔法和力量,成为了吸血鬼始祖。

image.png

该隐因嫉妒亚伯,在田间劳作时趁机用石头砸死了他。

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吸血鬼的形象早已驻扎在人们心中。14世纪,吸血鬼的迷信真正形成风气。而且当时欧洲瘟疫爆发,致死的传染病让人们恐惧不已,甚至将病者在尚未确定生死前就仓促掩埋,这些人临终时痛苦挣扎、肢体流血甚至自我吞食,这些特点正好符合人们对吸血鬼的幻象,并借助人们的恐慌快速蔓延。

此时教会开始公开承认吸血鬼的存在,并自此之后,不同宗教教派之间的互相攻击和迫害,使得吸血鬼都曾经作为强加给对手的罪名,也强化了吸血鬼这一恐怖形象。

不过,当代的吸血鬼早已经从18、19世纪的恶魔形象转化成一个具有人性、情感丰富而又值得同情的形象。现代人对吸血鬼的认识多来源于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1897年的小说《德古拉》,苍白嗜血、恐惧阳光、长生不死的鲜明特征开始确立,成为欧洲文化的一个符号并普及到艺术领域。在前些年流行的《暮光之城》系列影片中,它们高富帅的趋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与吸血鬼谈恋爱,成了一种很能令少女期待的事情。

image.png

《暮光之城》剧照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鬼的畏惧和崇拜自古有之,也因此中外都出现了鬼节——东方的中元节和西方的万圣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的鬼节又各有了延续和转变,那么这两个“鬼节”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半,民间习俗称之为“鬼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道教称之为“中元节”。另外“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期民间的祭祖节,也是源于道教的说法。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验。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河灯为亡魂照亮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祈福吉祥的道场,道士建醮祈祷,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image.png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而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家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意译过来的就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堕入地狱的苦难众生。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传说在这一日,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因此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而中元节除了祭祀祖先,还有许多禁忌,这一天我们总会格外的小心,害怕触碰了什么禁忌会招来霉运,所以中元节通常显得格外的静穆严肃。

image.png

中元节夜间不宜出门,人们要尽早回家。

万圣节

万圣节前夜,简称“万圣夜”,即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传统节日。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节前夜是灵异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候。

关于万圣节的来源传说有很多,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来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大约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天主教制定的“天下圣徒之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这一天是秋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并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把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他们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用来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

image.png

万圣节大游行

到了现代,万圣夜这一天,渐渐演变成了一场“鬼怪嘉年华”!人们会穿着奇装异服,打扮成如吸血鬼、僵尸、女巫等形象的“妖魔鬼怪”。孩子们在这一天都会十分开心,因为他们可以随意捣蛋!他们会提着南瓜灯走街串巷,挨个敲门索要糖果,要是不肯给,他们会用千奇百怪的方法惩罚你!

image.png

“不给糖就捣蛋!”

其实除了万圣节和中元节,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的“鬼节”文化,各国都有各国独特的节日习俗与来源,比如我国的鬼节文化就非常发达,除了中元节之外,清明节、三月三以及寒衣节也被称为“鬼节”,并且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

在全球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的当今,各国节日文化不断地相互流入,多加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不仅扩展自身视野和世界观,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本国文化内涵的认识。在如此丰厚的背景之下,相信没有人不会被这样历史悠久、魅力无穷的文化所折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zjzlsb.com/tgfx/509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