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用这个音阶去看看自然小调的和弦都有哪些呢?
我们还是按照自然大调的学习方法,从一个音出发,向上叠加三度音,再叠加一个三度音来看。
那么(用A小调举例):1A 2B 3C 4D 5E 6F 7G
一级:1~小三度~b3~大三度~5,即1 b3 5,为一个小三和弦,即Am
二级:2~小三度~4~小三度~b6,即2 4 b6,为一个减三和弦,即Bdim
三级:b3~大三度~5~大三度~b7,即b3 5 b7,为一个大三和弦,即C(也称降三级)
四级:4~小三度~b6~大三度~1,即4 b6 1,为一个小三和弦,即Dm
五级:5~小三度~b7~大三度~2,即5 b7 2,为一个小三和弦,即Em
六级:b6~大三度~1~小三度~b3,即b6 1 b3,为一个大三和弦,即F(也称降六级)
七级:b7~大三度~2~小三度~4,即b7 2 4,为一个大三和弦,即G(也称降七级)
那么,乍一看,这个顺阶和弦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当我们使用正格终止(V五级-I一级)时,他的终止感不强烈。这个用法,是用来强调和明确调性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自然小调,却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正常的五级V解决到一级I时,是572解决到135,五级中的7这个导音起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导音具有强烈的向主音靠拢的感觉,所以每当听到7,都有解决到主音的这个倾向,这也是用来确立主音位置的一个方法,也是用主音1来释放导音7的张力。但是小调中的五级到一级是,5 b7 2到1 3 5,没有了(7)这个导音,他是一个b7。那么没有了导音解决到主音的这个过程,主音的位置也就显得暧昧了。也就是调性不够明确了。这是自然小调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那么音乐家们为了解决这个缺陷,其实就给小调的使用规则中,增添了一个要求。
即:当小调和声进行到属功能时,将下主音(b7)还原为导音(7)使用。其他使用情况正常。
那么当我们还原下主音时,此时的音阶就变为了,1 2 b3 4 5 b6 7 1。这就是和声小调了。
所以,人们为了解决自然小调的“和声”问题,所产生的新的音阶,就给他命名为“和声小调”了。
知道了这些,再去记和声小调的构成,是不是方便了许多呢?
但其实和声小调,也是一个有“缺陷”的音阶,下次,再给大家分享他的缺陷是什么,音乐家们又如何去解决。
文/来源:啊蒂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