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皇太极的庙号清太宗(他儿子是清世祖,他孙子是清圣祖,皇太极为什么是清太宗)

文/来源:yinyin1983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清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清朝第二位皇帝。1626年(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袭承后金汗位。1636年(明崇祯九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年号崇德。1643年(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皇太极猝死。努尔哈赤是天时、地利、人和、己和,皇太极是天时、地利、人和、己不和,如果其能和他爹一样身体争气,那么清王朝入主北京城的皇帝非他莫属,那么他的庙号就不是宗,而是祖。不管怎么说儿子是世祖,孙子是圣祖,爷爷成了太宗,简直不成体统。换一个方面,如果没有皇太极,清王朝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入主中原,成就万世基业。如果努尔哈赤是有理想的军阀,那么皇太极就是有理想的皇帝。

皇太极的一生经历了少年时期,天命朝时期,天聪朝及崇德朝时期。至于皇太极这个名字,肯定不是当时他的名字,努尔哈赤给自己儿子要是起这个名字,不是想让他死,就是想让他残。实际上努尔哈赤很疼爱皇太极,所以皇太极不管叫什么洪太极、黄台吉、浑台吉什么的,总之绝对不会叫皇太极,皇太极这个响亮的名号据说是乾隆皇帝给他祖宗起的名字。

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十四岁嫁给努尔哈赤,婚后四年,生下皇太极,二十九岁病逝,那时皇太极只有12岁。孟古哲哲美丽大方聪明贤惠,关键是一心一意地侍奉丈夫,从不干预政治事务,所以努尔哈赤很宠爱她。孟古哲哲病危,临死前想见亲生母亲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请,但叶赫在仇恨的笼罩下拒绝相见,以致孟古哲哲只能带着遗憾,在丈夫与胞兄的争斗中英年早逝。随后努尔哈赤打败了叶赫,为了告慰九泉之下的皇太极他妈,曾下令屠城叶赫部。从这一点上看努尔哈赤喜欢皇太极,一是皇太极自己招人喜欢,二是有他妈的一定因素。


皇太极7岁时,其父、兄长年在外征战,非常繁忙,于是七岁的皇太极便开始参与主持家政。说他把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有些事情想法和做法和努尔哈赤不谋而合,因此努尔哈赤把皇太极看成是心肝宝贝。这些事配合着看看就可以了,不要全当真,虽说富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总有些夸张,毕竟人家是皇帝,皇子皇孙们给祖宗贴些金是情理之中。可是皇太极一生善于学习是肯定的,那时后金众多贝勒中懂得满文和汉文的仅皇太极一人。

和所有新兴王朝一样,皇太极成长过程中的那时的后金政权,可谓上下一心、朝气蓬勃,加上女真人自古的尚武精神,自是有一种全民皆兵、全民进取的景象。不管贵族还是平民一听说有打猎或者出征,往往是精心准备、哭爹喊娘、争先恐后地请求前往。当然皇太极的武力也非同凡响,他用过的一张四尺余弓,一般人真是拉不动。

由于皇太极善于学习加上跟随父兄常年征战,自是成长得比其他兄弟要快得多。皇太极24岁时成为了正白旗的旗主,25岁时便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一起成为了四大贝勒。这里面只有皇太极孤身一人,没有同胞兄弟的支持。也只有皇太极私下和很多异母兄弟或子侄相处得最好。比如说努尔哈赤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全部拥皇太极继承汗位。

皇太极能够继承后金汗位,一是天时地利人和,二是自身条件优越,三是竞争者接连出现问题。第一个褚英,生性残暴、不安分,心胸狭隘,长期和“四大贝勒”、“开国五大臣”闹矛盾并不断升级。使得这些人为了自保联合起来控告褚英:挑拨离间,使“四贝勒”、“五大臣”彼此不和;声称要索取诸弟贝勒的财物、马匹,引起诸弟不满;曾言:“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当褚英得知后,没有领努尔哈赤爱子之情,反而变本加厉。在努尔哈赤出征的时候,褚英写诅咒对天地焚烧。还扬言:希望出征之师被击败,“若被击败,我将不使被击败的父亲及弟弟们入城。”结果死催之下,先被幽禁,两年之后被处死,年仅36岁。

第二个代善,褚英死后,战功赫赫的代善成了大贝勒,而且拥有正红、镶红二旗,努尔哈赤令代善替代褚英理政,并说:“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于是代善显然成为汗位继承人。但是随后代善出了两个问题,一个生活作风问题,一个虐儿问题。

天命五年三月,努尔哈赤的小妾德因泽告发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多尔衮之母)曾备饭送给代善和皇太极吃,代善接受吃了,皇太极接受没吃。而且大妃一日两三次差人至大贝勒家,还曾深夜出院二三次,寓意深刻。还有在宴会时,大福晋浓妆艳抹又频频和代善眉目传情。努尔哈赤自然明白怎么回事,又恨又恼下,也没拿代善怎么地。因为其有言在先:“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而且满洲族有收继婚制(满族传统上有娶兄弟寡妻和娶亲母以外的亡父遗孀等习俗)。另外证据又不是很足,所以努尔哈赤以大福晋窃藏财物的罪名较轻地处理了阿巴亥(阿巴亥仅仅带着儿子过了一年多被休的日子,便重新被立为大福晋)。代善虽没有因此获罪,但经过此事,代善的威信一落千丈。也有人认为,德因泽告发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以达到排挤代善。

天命五年三四月,代善看到其长子岳托的宅子比自己的好,意欲霸占。九月初,代善次子硕托(岳托的同母弟弟)因无法忍受代善的虐待而突然失踪,有人说其“叛逃”,代善不分青红皂白,甚至在找到硕托明确其没有叛逃后,还向努尔哈赤三番五次的请求杀了硕托,努尔哈赤哪能轻易杀了自己的孙子,于是调查后得知代善前妻之子岳托、硕托的待遇比其他的异母弟弟差的很远。因此努尔哈赤和代善说,你也是前妻的儿子,何不想想我不是对你更亲近吗?你怎么就被后妻蒙蔽得虐待已长大成人的儿子呢?何况我待你一直是特选良好的部民让你专管,你为什么就不能像我一样将优良的部民赐给岳托、硕托呢?接下来努尔哈赤让岳托、硕托与代善分家,并公开宣布代善以后不能继承汗位。被解除“太子”之位的代善,马上亲手杀掉了继妻以向汗父谢罪。不管有用没有,总之代善经此两件事便失去了汗位竞争机会。

第三个阿敏,其为努尔哈赤同母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的儿子,舒尔哈齐早年随同兄长努尔哈赤出外谋生,后来又投奔到明朝总兵李成梁的手下当差。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舒尔哈齐地位仅次于他的兄长努尔哈赤,成为后金第二号人物。后来,舒尔哈齐谋图分裂后金,被努尔哈赤幽禁致死。舒尔哈齐谋图分裂过程中,阿敏自然参与其中,后努尔哈赤处死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阿尔通阿、扎萨克图后,还想把阿敏处死,只是在皇太极等人的极力劝谏下,阿敏才逃过一劫。所以本就是皇太极堂兄的阿敏,又获罪侥幸不死,汗位更加和他没有了关系。

第四个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的嫡子,排行第五,母亲是富察氏,正蓝旗旗主。论出身、地位都在皇太极之上,因其母与大贝勒代善有“私情”,被努尔哈赤以私藏财物的罪名给休了。这时莽古尔泰为取悦父汗,竟杀了富察氏。这种行为谁还跟着他混,想当大汗更是做梦。

最后的便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个同胞兄弟,满洲族有“幼子守灶”的传统,所以这三兄弟继承的家产很丰厚。而且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后,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正黄旗旗主阿济格(十二子),镶黄旗旗主多铎(十五子),正红旗旗主代善(二子),镶红旗旗主岳托(代善之子),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五子),镶蓝旗旗主阿敏(侄子,舒尔哈齐之子),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八子),镶白旗旗主杜度(长孙,褚英之子)。当时阿济格15岁,多尔衮8岁,多铎6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除四大贝勒外,拥有牛录最多的。这样,在其母阿巴亥为大福晋,又很受宠爱得情景下,多尔衮兄弟显然成为一支影响全局的政治势力。据说努尔哈赤这样做是为了让多尔衮作为继承人的有意为之,而且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想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把镶白旗交给多尔衮,但还来不及做安排就去世了,反而事后做这个事的是皇太极。

另外,不知什么原因,努尔哈赤临死前把大福晋阿巴亥叫到老窝外的浑河见面,几天后,努尔哈赤与世长辞。据说夫妻两个必有大事交代,可说些什么,无人知晓,那就等于没有据说。以事实推测,努尔哈赤临死前身边除了阿敏就是阿巴亥,而此时老窝里只有皇太极有继承大汗宝座的实力,言外之意怎么看,努尔哈赤都有故意把能和皇太极争夺汗位的人调开的意思。

努尔哈赤死讯传到沈阳,代善、岳托、萨哈廉推戴皇太极为汗,即两红旗站到皇太极一边。三贝勒莽古尔泰早年生活靠皇太极接济,那时他的弟弟德格类早成了皇太极的一党,还有杀褚英过程中他也上了皇太极的船,即正蓝旗站到皇太极一边。二贝勒阿敏是有条件的支持,有奶就是娘,即实力最强的镶蓝旗站到皇太极一边。这时大福晋(大妃)不在沈阳,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22岁的阿济格左摇右摆、又有些缺心眼,即两黄旗群龙无首。这样,皇太极基本掌握了满洲7个旗。等大福晋阿巴亥陪同努尔哈赤的灵柩归来之际,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一幕,代善传遗诏:殉葬,大福晋阿巴亥被人用弓弦勒死。

1626年(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35岁的皇太极袭承后金汗位。为了应对外部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贵族各种矛盾的势力。其一面巩固其父基业,一面调整政策,纠正其父所犯之错。第一步改善满汉关系。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非常歧视汉官、汉人,强迫其治下汉人搬迁,可谓扶老携幼,叫苦连天。而且强迫搬迁的汉人还要粮食同吃,房屋同住,耕牛同用,土地同耕,俨然是监狱生活。至于汉官,那简直不叫官了,基本成为了满人的奴才,自己没有了自由,家产、家人也成了别人的了。皇太极继位后,把汉官汉人当成了自己的官员和百姓。对待汉官考试选拔,成为了真正的官。对待百姓和他父亲相反,给予土地,给予自由,编为民户,分屯别居。虽然其满汉关系具有历史局限性,因为有清一代袒护满族,压迫其他民族始终就没有停止过,但皇太极的举措在当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争取辽东汉人民心的作用。

第二步发展满蒙关系,注重联姻。皇太极后宫一后四妃,全是蒙古族人,这在清朝皇帝里全部娶异族女子的仅他一人。

第三步完善统治机构,削弱贵族权势。天命、天聪年间没有监察机关,崇德年间皇太极成立了都察院。为了处理清早期蒙古这一最重要的事务,皇太极设立理藩院。即六部、都察院、理藩院,构成了有名的八大衙门。强化了以他为首的国家统治权力,相对应的大大削弱了以其他三大贝勒为首的满洲贵族集团。

第四步发展经济、保护庄稼和牲畜。庄稼不准偷和破坏,母猪、马、牛用来繁殖,不许杀,尤其是马不许卖。且“农时不可失”,“废农事者罪之”,清朝入关前之所以不缺粮食,皇太极基础打得很好。


第五步定满洲族名、改国号为大清。传说一只羊刨出了制诰之宝,制诰之宝不是和氏璧。这块所谓的传国玉玺出自汉代,后到了林丹汗手里,林丹汗败走鄂尔多斯大草原去世后,1635年,多尔衮等平定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附皇太极,献上传国玉玺。获得了“历代传国玉玺”,皇太极乘机统一族称为“满洲”,也就是满洲族,简称满族。拥有了族名,有了凝聚力,一年后在满洲诸贝勒、固山额真,蒙古八固山额真,六部大臣,孔有德等,外藩蒙古贝勒及满蒙汉文武官员三请求之后,皇太极正式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登基大典上,大贝勒代善用满文宣读表文,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用蒙文宣读表文,孔有德用汉文宣读表文,预示着皇太极是所有民族的皇帝,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一览无余。

第六步东西南北开疆扩土。皇太极在继位之初,国力弱、内忧外患,只能对明暂时议和,但明眼人都知道夺取明朝广大领土,入主中原是皇太极和他爹骨子里的呐喊。皇太极对明有一套伐大木的理论:取燕京如伐大树,需要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明朝虽已腐朽不堪,但作为一株百年大树,尚未达到自仆的程度。而且明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的,虽然混蛋皇帝多,但都挺有种,对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手就没软过。李成梁、毛文龙、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没一个善茬。毛文龙是皇太极父子两个都拿他没脾气,袁崇焕一炮干死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交手也是输少胜多。所以皇太极想攘外征服明王朝,他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和周围的小邻居不巩固了,自然难以达到夙愿。但是他不是一味地攘内,而是一边攘内,一边骚扰明王朝。总之不能让明王朝闲着,要是让他闲下来养精蓄锐,没准哪天出了个张居正这号人,那么绝对够早期的清王朝喝一壶的了。

皇太极长城以北的对外战争,向东两次出征朝鲜,朝鲜在皇太极继位之前,没少和明朝联合欺负后金。皇太极继位后天聪元年,派二大贝勒阿敏出征朝鲜,攻占平壤,朝鲜国王李倧投降,与阿敏拜了把子。崇德元年皇太极登基大典,朝鲜使臣拒不下跪,惹怒了皇太极,随后其亲率大军一直打到朝鲜京城汉城,朝鲜国王李倧挣扎了几下,彻底投降,从此朝鲜成了清王朝的附属国,与明王朝断了联系,使得清王朝的东面解决了后顾之忧。

向西三征蒙古,当时的林丹汗号称全蒙古的大汉,这也充分证明其做事不给自己留余地,过早暴露政治野心,不懂在自己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重要的是其时而攻明,时而联明抗金。外部一塌糊涂就算了,还突发奇想的实行攘外必先安内,都是蒙古族,交好还来不及呢,可是林丹汗通过内部战斗和西迁战斗把漠南蒙古得罪个遍。明朝对林丹汗评价“年少嗜酒色”、“沉溺酒色”、“嗜利好色,驭下无法”、“虏中名王,尤称桀骜”。《蒙古源流》称他“心中生嗔,而化六国为乌有”,简直一暴君形象。清人魏源称林丹汗“有宋康(宋王偃)、武乙之暴”。总之这家伙最终弄了个众叛亲离。结果一边皇太极不断挖着墙角,林丹汗自己配合着挖墙脚,等到皇太极二征林丹汗时,其只能败亡青海。当皇太极第三次命多尔衮等远征察哈尔时,林丹汗的遗孀们及他的儿子额哲只能率领余部归附大清。

向南五次入明,天聪三年、天聪八年、崇德元年、崇德三年、崇德七年。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十万后金兵绕道蒙古,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等入关守卫,所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崇祯皇帝朱由检得知后非常高兴,下令嘉奖袁崇焕的部下,并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袁崇焕将赶到的各路军队部署到其他防线,其亲率关宁军镇守蓟州,并向皇帝承诺“必不令敌越蓟西”。但奇怪的是皇太极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天险蓟门关,兵逼北京。这时袁崇焕改变战术,对后金军只追不击,一路跟随赶到北京,准备在京城与后金军决战。想法好,但遭到了崇祯皇帝极大的猜忌,在崇祯皇帝看来,好像是皇太极和袁崇焕合着伙来要我命的,加上原来对袁崇焕的猜忌,离杀他就差一个理由。当袁崇焕在北京城下打退了后金军,要求部队进城遭到拒绝。此时皇太极用“蒋干盗书”之计离间,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结果袁崇焕被下狱,8个月后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当然袁崇焕被处死原因很多,这个在崇祯皇帝里已经阐述过。

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派阿济格等领兵出战,这是第一次入口之战,主要骚扰京畿地区。俘人畜十七万九千八百二十,生擒总兵巢丕昌,撤退时艳服乘骑,高奏凯还,衣锦还乡一般。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派多尔衮攻破山东济南府,俘虏明德王,俘人畜四十六万余。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口之战,派大将军阿巴泰等,长驱南下,至山东兖州,累计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败敌三十九处,获黄金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金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俘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口及牛马衣服等物。这三次入口之战,八旗军如入无人之境,俘人畜财宝绵延几十里地,明朝军队这时候干什么?不知道。

皇太极的清王朝和朱由检的明王朝赌国运的一战,便是在崇德五年(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到崇德七年的松锦大战。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13万人损失殆尽,主帅洪承畴被俘,只剩吴三桂收拢的三万败军退守山海关外唯一的宁远。以后明朝只能任由清朝军队在关外横行,无有效的反击。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不是不堪一击,清朝军队胜得也很不容易。

崇德五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洪承畴,进士出身,在明末围剿流寇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其围剿流寇有独特性,不管降与不降全部杀掉,这与李自成、张献忠等的多次诈降,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再造反是针锋相对的。他的这种做法得到崇祯皇帝的认可,所以他很快升任兵部尚书。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久星星之火更加燎原,洪承畴由于剿匪不力,被降为兵部侍郎,但是剿匪形势还在可控范围。

1638年九月,清军两路南下。两面受敌的明朝不得不从西线把洪承畴调到东线的松锦一线。洪承畴一走,西线的李自成趁机反转,终成明朝大患,这是后话。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洪承畴到了辽东战场,事必躬亲,调兵遣将、特别是后勤。洪承畴与金国凤、祖大寿、吴三桂各司其职,抓紧备战。另一方的皇太极,由于常年征战,后勤已经跟不上了,如果打持久战,那么对清军极其不利。此时祖可法、张存仁给皇太极建议:围困要塞,骚扰周边,就地屯田。这三招弄得明朝军队防线告急,于是洪承畴亲自增援并督师宁远,总计兵力13万。皇太极见明军增援,于是举全国之兵,包括蒙古、朝鲜的军队,共计12万人。这时皇太极脑出血先兆,流鼻血不止,经过六天才到达前线。

皇太极到达前线与洪承畴对峙,原本都想打消耗战,赌国运的战役不能轻易冒进。但是当时明朝财政困难,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催洪承畴进军。那时的清军已经有了红衣大炮,并且步炮协同也练了很久了,攻城或野战,明军都占不到便宜。就这样,大战开始之后,战况还是非常激烈,双方血战一天不分胜负。随后出乎意料的是八旗的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战败,其他的旗,包括皇太极的两黄旗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战斗效果,还有蒙古的增援部队又未到。此时的清军本来很被动,但是关键时刻明军的一个总兵王朴趁夜逃跑,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等也相继逃跑了。这一跑连锁效应明显,明军乱成一锅粥,总计折损了近一半人马。明军乱了的同时,清军趁机调整部署,结果锦州的包围圈更加的收紧,松山又被包围。

明军大败后一天的夜里,皇太极的大帐正好在洪承畴手下悍将总兵曹变蛟突围的对面。曹变蛟见明军大败,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心。他尽选军中精壮,入夜后直扑清军正黄旗大营,杀死率先阻挡的清佐领彰古力,直奔最显眼的营帐冲杀过去,皇太极正在此营帐中。额驸多尔济率亲军前来阻击,没挡住。内大臣布延和塔瞻相继率部来战,又没挡住。皇太极的近身护卫们拼死冲上,刺伤了曹变蛟,还是没挡住。此刻,以勇毅闻名的固山额真图尔格和弟弟伊尔登、内大臣锡翰、遏必隆等没招了,只得拼命放箭,将曹变蛟等射成重伤。这时清军开始从四面八方向皇太极的大帐聚集,几近晕厥的曹变蛟见没戏了,只得仓皇退回。这种斩首行动,除了唐王朝时期的颉利可汗,可能皇太极是仅有的第二个一国之主遭受了这种待遇,要说皇太极当时吓尿了,有点寒碜他,可近在咫尺差点让人砍了脑袋,够惊魂未定的了。

1642年二月,副将夏成德做内应,松山城失陷。洪承畴、曹变蛟、王廷臣以及辽东巡抚丘民仰,总兵祖大乐,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三祯,副将江翥、饶勋、朱文德,以及参将以下共一百多文武官员以及明兵八千余人都被俘虏,清军将他们全部就地处死,只有洪承畴与祖大乐没有被杀。三月,锦州城内粮尽,人开始吃人了,战守计穷的祖大寿不得已投降了。另外,杏山、塔山也接连失守,城内军民全部战死,没有一个人投降,明京师受到很大震动。

此外,皇太极还向北两次出征索伦地区,和他爹的成果叠加,使得黑龙江流域都归附了清朝。皇太极的对外战争,将清王朝的疆域扩大到东到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到青海,南到长城,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总面积近500多万平方公里,接近明王朝实际控制区域。最为直接的是,使明王朝北面从宁远到宁夏全部暴露在清军的威慑之下。

皇太极的对外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接连的胜利,除了有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外,必不可少的要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皇太极对八旗军的整合、改革、训练、武器引进都十分的成功。红衣大炮是他在位时仿制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也是他提出的。皇太极继承汗位后,马上对两黄和两白旗互换。将努尔哈赤时期的镶黄旗改为正白旗,旗主仍是多铎。正黄旗改为镶白旗,旗主仍是阿济格,后为多尔衮。正白旗改为正黄旗,旗主皇太极。镶白旗改为镶黄旗,旗主豪格。

天聪二年,阿济格因为擅自主持其弟多铎的婚礼,被皇太极削去爵位,以多尔衮掌镶白旗。天聪四年,二大贝勒阿敏弃守永平(河北卢龙)、滦州(河北滦县)、迁安、遵化四城。逃跑前,他下令将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全部屠杀,财产洗掠一空。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定阿敏罪状16条,将其囚禁,他的镶蓝旗则交给了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掌管。

天聪五年,大凌河战役中,皇太极与莽古尔泰发生口角,莽古尔泰用手拿起自己的佩刀,数次怒视皇太极。他的同母弟弟贝勒德格类给他解围,打了他几下。这让莽古尔泰更加的愤怒,将自己的佩刀抽出刀鞘。这下可不得了,皇太极非常气愤,拿当初莽古尔泰弑母邀宠的事情刺激他,说这是老毛病又犯了。事后诸贝勒商议莽古尔泰乃大不敬之罪,夺去和硕贝勒爵位,降为多罗贝勒。天聪六年莽古尔泰病逝,其弟德格类继任正蓝旗旗主。天聪九年,德格类病逝,有人告发莽古尔泰、德格类和其妹曾意图谋害大汗,皇太极借机将正蓝旗纳入正黄旗。

天聪九年,因为代善私自设宴款待并馈赠财帛给怨恨皇太极的姐姐哈达公主。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罗列代善一系列罪名,并予以当面斥责:“古往今来,无论强势的君主,幼小的君主,拥戴为君的,都是君主。既为君主,就要一统制令,怎能不分轻重?而今,正红旗贝勒等轻视君主之处太多。大贝勒以前随我征伐明国,违背众贝勒意愿欲中途回军。出征察哈尔时,又固执欲回。此外,赏罚不公,偏袒本旗。我喜欢的人,他讨厌,我厌恶的人,他喜欢,这不是离间吗?”皇太极说完,众贝勒一致谴责代善欺君妄行,拟革其大贝勒封号,夺十牛录,罚银万两。其子镶红旗旗主岳托贝勒罚银千两,萨哈廉贝勒罚银二千两,夺二牛录。皇太极为了表其宽厚,除了罚银,一切未准。

至此皇太极用了九年的时间才彻底除去三大贝勒的威胁,这时皇太极已经快45岁了,以他52岁逝世的时间表来看,他还有不到7年的时间,这显然不够。更为要命的是皇太极太性情,遇上自己不能接受的事,很难释怀,从平时的很多事就可看出来,气性太大,不能容人,因为一点小事不光罢朝,还不依不饶很长时间。皇太极在松锦大战作战期间,得知宸妃海兰珠患病,皇太极不顾一切急忙往回赶。可惜还未赶到时,海兰珠就死了。皇太极为此哭了七天。此事对于本就有严重脑血管病变的皇太极来说有催命作用。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享年52岁,和他爹一样未指定继承人。

纵观清太宗皇太极的一生,其文治武功综合上来看,在清朝皇帝中,只有一人可以和他媲美,那就是他的孙子清圣祖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的帝国整体态势是属于对内平叛,对外杀鸡用牛刀。比如单看一个鳌拜,鳌拜和三大贝勒、多尔衮之辈简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真不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比起刀光剑影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他们的那些后世子孙们守个江山,有何之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zjzlsb.com/tgfx/1208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